12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由于欧洲方面的反对,俄罗斯准备放弃“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计划,转而通过扩建“蓝溪”管道经土耳其向欧洲输气。普京放弃“南溪”管道,反映出俄欧能源关系遭遇波折,其背后受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
一是欧盟管道禁令、经济制裁等一系列措施的联合扼杀。欧盟委员会一直未批准“南溪”天然气管道计划,并要求与俄已签政府间协议的中东欧国家修改协议。另外,欧盟提出“第三能源一揽子方案”,要求俄罗斯与欧盟能源贸易的管道等基础设施必须有第三方参与,这无疑挑战了俄罗斯的底线。一贯强硬的普京做出宁愿搁置管道建设、也不愿意受制于人的选择,不足为奇,实属无奈。
二是俄欧关系大环境恶化,使原先友好合作氛围受损。乌克兰危机使俄欧关系由战略互信滑向战略互疑,使原先“合作为主、冲突为辅”的俄欧能源关系转向“合作与冲突交织”。俄欧原先存在的能源合同、控制权、市场、基础设施等四大矛盾也相应激化,俄欧“南溪”管道的流产成为俄欧能源矛盾的牺牲品。
值得强调的是,“南溪”管道“崩盘”也是与“纳布科”管道博弈的余震。两条管道缠斗多年、互有损伤,双方均未能笑到最后,其夭折与政治斗争不无关系。
三是俄欧能源战略调整的结果。一方面,乌克兰危机下俄罗斯转向东方,俄罗斯在亚太能源市场上有新突破,不再那么看重与西方的非核心“鸡肋项目”。加上油价下跌拖累油气出口收益、削弱俄罗斯财政实力,降低俄罗斯油气行业投资能力。新签订的项目融资都成问题,“南溪”项目所需的235亿欧元投资对财政捉襟见肘的俄罗斯压力很大。这也是形势紧迫下,俄罗斯抓大放小,进行能源投资结构调整的产物。另一方面,欧盟经济疲弱,现有俄罗斯天然气产能消化不够,更无余力扩大天然气基建。欧盟能源结构调整的趋势是增加非化石新能源消费,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提高能效、节能减排,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需求渐趋饱和,甚至逐步下降。
四是乌克兰、美国等第三方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乌克兰危机曾使俄乌“斗气”,经过三方天然气会谈,10月30日俄乌欧签署三方天然气供应协议,乌克兰在俄欧能源贸易中的风险性降低。无论是欧盟力主修建的“纳布科”,还是俄罗斯力主修建的“南溪”,都有绕过乌克兰的意图。而三方协议的达成使得乌克兰的过境风险相对降低,俄欧绕过乌克兰、降低能源过境风险的紧迫性下降。另一方面,美国支持“纳布科”管道代替“南溪”管道,同时与欧盟制裁俄能源与金融行业,削弱俄投资与基建能力。美国页岩油气的大规模开发,客观上提升了欧盟天然气市场的相对饱和度,使得俄罗斯能源投资回报风险明显增大。
另外,不排除是俄罗斯的一种能源外交姿态。普京与土耳其合作扩建“蓝溪”管道的同时,也分明在提醒欧盟:俄罗斯还有其他合作伙伴。也许俄罗斯内心不打算真的放弃该管道,只是通过威胁放弃该管道,促使欧盟心里着急,放松与调整阻挠“南溪”管道建设的政策。试想,若俄欧关系缓和,欧盟收回对该管道的禁令,俄罗斯也许会做出相应调整,不排除该管道起死回生的可能。这也是一种能源多元化的游戏,一种施展能源外交、多方谋求利益的技巧。
普京搁置“南溪”管道将产生一系列影响。对俄罗斯而言损失不小,俄罗斯围绕“南溪”管道的前期大量投入(50亿美元)有可能成为沉没成本。不过,俄罗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俄可集中财力物力精力建设更大更重要的东方项目,这也是落实转向东方战略调整的表现。对欧盟大国而言,放弃管道建设的损失有限,说明自身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效果,这也符合欧盟以局部较小经济利益损失换取更大政治战略利益的思路,将促进欧盟推动“南方天然气走廊”等多元化方案的实施。对“南溪”沿线国家而言,则损失不小。“南溪”管道搁浅对美国制裁俄罗斯具有重要意义,旨在绕开乌克兰的“纳布科”管道计划、“南溪”管道先后流产,对乌克兰而言可谓“双喜临门”,对其过境地位的威胁有所降低。而对土耳其而言,其过境地位有望增强,过境收入增多,2015年开始获得从俄进口的九四折优惠天然气,并共建首座核电站。总之,是俄欧相争,美、乌、土得利。
从“南溪”管道的教训我们要认识到,作为多边能源基础设施,沿线国家享有项目“一票否决权”,易受政治、法律、经济、市场等风险影响。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海外能源合作需要未雨绸缪、防范风险与争端。一旦能源争端发生,也要利用磋商、谈判等政治与专业手段化解,运用仲裁、诉讼等法律手段应对,最大限度维护自身海外利益。
通知通告
企业宣传片
会员之窗
推荐企业
国际要闻
作者: 2014-12-18 09:38:27 来源:中国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