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尚如年少时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洪讵
肖焕中“现在正是好时候,我要抓紧工作,用毕生的精力为企业做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洪讵变了,变得像是换了一个人,浑身上下总有使不完的劲。然而,当看到他上楼时吃力的背影和残疾的左腿时,他那坎坷的经历仿佛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勤奋好学的洪讵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立志要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1956年,17岁的洪讵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保送到清华大学核物理系。童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曾为此激动不已。在班里他被选为团小组长,学习上是全系的佼佼者。那段难忘的学校生活,如诗似梦……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一年后的一场政治运动,把当时只有18岁的洪讵卷了进去。他被划成了“右派”。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打碎了眼前美好的现实。从那以后,他的生活被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他被调离了核物理系,转入机械系接受监督学习。但是,洪讵在这种逆境中,并没有丧失自己报效祖国的信心,他顶着种种压力,学完了机械系的所有课程。1961年,他背着“摘帽右派”的沉重包袱从机械系毕业,走上了一条坎坷的人生之路。
他不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祖国的建设服务,考研究生的申请也被拒绝了,只能分到一所中专学校教书。但是,勇敢的心,意味着不向厄运低头,孤独和苦闷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洪讵利用在北京工业学校教学的机会,以顽强的毅力发奋学习。在教学的10年中,他学习了大量理论知识。这一时期,他所教授的课程达8门之多。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大部分理论知识,是在教书的10年中获得的,这段时光的确使我收益匪浅。”
这段不寻常的经历,磨练了他顽强的意志,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他就像一只受了伤的雄鹰,在同风暴抗争着。从洪讵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那特殊的年代给一代知识分子所带来的深重灾难。
(二)
生活是一把锋锐的钢刀,它把弱者扼杀,把强者雕刻成巨人。1972年底,洪讵调到了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他终于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他怀着一颗为祖国、为企业做贡献的赤诚之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他进厂后干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把加工BJ1040汽车使用的简易冲压模具改造成钢制模具。为了把这批大大小小400多套模具早日改制成功,他和参加会战的技术人员一起,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常常忘记了吃饭,忘记了时间。
一天,已是夜深人静,忙于工作的车间领导发现技术室里还亮着灯,推门一看,只见洪讵还趴在图板上聚精会神地绘制图纸。此时已是深夜2点钟了,看到此情此景,党支部书记感动不已。在书记的“强行”命令下,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设计室。那段时间,洪讵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绘图机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设计了100多套冲压模具,图纸多达2400余张。
在这段时间里,洪讵和工人师傅一起参加了车间冲压工艺、模具设备的多项技术改造任务,在这些成果中,渗透着他的智慧和汗水。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洪讵的人生之路带来了新曙光。使他在思想上、精神上获得了彻底解放。从此,洪讵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之中。用工人们的话说:“洪工不是一个坐办公室的知识分子。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工作,一起吃苦。”的确,洪讵最大的特点是深入实际,深入生产第一线。冲压机旁人们经常看到他和工人们一起压后桥、压背板。他常说要带出几个年轻工人,让他们又能实际操作,又能设计。因此,工人们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冲压安全技术方面还是一块空白。冲压工作是一项十分危险的工种,事故率高得惊人,仅北二汽冲压车间平均每年就要被冲床冲残一只手,冲掉的手指就更多了。当时的冲压工人真可以说是在“老虎嘴”里干活,安全得不到保障,生产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每当看到工人的手被冲压机致残,洪讵的心就像是被刀戳一样。工人流泪,他也流泪。他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所承担的责任是多么重大。他常说:“技术人员应该把工人的劳动安全当作自己的责任,不能只看到出产品,不管工人死活。”
1979年,为了使冲压工人早日摆脱危险的工作环境,在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洪讵和几位工程技术人员主持了车身车间冲压安全防护装置的设计和研制工作。力了不影响正常生产和工作,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白天干自己份内的工作,晚上搞试验。哪里最艰苦、最危险,哪里就有洪讵的身影。他的左腿有残疾,工人们看到他在高大的冲压机上爬上爬下,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人们被他忘我的工作热情深深地打动了……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几百次试验,在工人和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他们终于研制成功了具有先进水平,实用性强的双电钮式和光电式冲压安全防护装置。这是一项造福于冲压工人的工程。
10年前,当冲压安全防护装置投入使用时,脱离了“虎口”的冲压工人们又怎能忘记洪讵为了研制这些装置同他们一起日日夜夜工作的情景呢?回想此事,洪讵深有感触地说:“从那时起,我和工人的感情融为了一体。”
冲压安全装置从研制到正式投入使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洪讵早已认识到:要真正做到安全生产,仅仅进行技术改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操作者及有关人员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必要的培训。在洪讵的主持下,他和几位技术人员编写了《冲压安全作业指导书》,对400多道工序冲压作业做了严格的规定,对操作者进行系统的、必要的指导。此后,他又为北京市汽车工业总公司系统编写了教材《冲压安全技术与管理》。1987年,洪讵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冲压安全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查阅了几十万字的中外资料,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我国冲压行业唯一的安全技术专著《冲压安全》,在全国出版发行。
(四)
和洪讵一起工作的同志无不被他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所打动。“洪工干起工作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是一个永远在追求新目标,对工作永不满足的人。”这是领导、同事和工人们对洪讵的一致评价。洪讵作为一名高级技术人员,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对工作不仅仅是负责在图纸上,而且还要负责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一项技术成果从完成设计到投入使用,每一个环节他都要亲自过问,并在现场指导工人们如何正确使用,如何管理,直到工人们完全掌握他才放心。来厂十几年来,他把自己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从没有休过工程师假,还搭进了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
就是这样,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换来了一项项技术成果:在全国汽车行业中,他首创的闭式和开式曲柄压机的防护设施和防护装置达到了先进水平;他主持开发的闭式、开式压机安全防护装置和一系列冲压安全措施,在全国汽车行业和经委系统得到推广;他的论文《冲床的安全防护技术和光线式安全装置》被评为北京机械工程学会的优秀论文。
洪讵凭借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大胆地采用新技术。1981年至1983年,他参与设计了一批锋锌合金中冲裁模具,其中大型拼镶式落冲模及无间隙锌合金冲裁模均为国内首创,得到全国模具协会的推荐;他主持设计的组合式汽车纵梁型模,首次在国内汽车行业采用了分段组合的结构,为系列化组合式的冲模结构设计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在实际生产中为企业扩大产能、节约资金发挥了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人们说:“洪工比别人聪明,脑子好用。”可他自己说:“我只不过比别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更多些。”是的,天才来自于勤奋,来自于一颗无私奉献的心,来自于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五)
1986年,厂里花了100万美元,从德国大众公司购买了七台大型二手冲压设备。当时,在购买这批设备时,由于我方经验不足,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问题。特别是在拆卸运输过程中,由于没有我方技术人员在场,造成装箱混乱。设备买回厂里,人们看到小山似的“铁山头”堆在那里,都捏了一把汗,要想修复它,谈何容易啊!(图二)面对国家财产将要受到损失,谁敢来主持这批设备的修复工作,就象一道难解的考题摆在人们面前。谁都知道这是一项风险性极大的工程,这批设备没有任何配件,没有足够的图纸、资料,如果工程失败将对企业,对个人意味着什么,人们众说纷纭。在这种情况下,洪讵毅然承担了主持修装这批进口旧设备的艰苦工作。没有图纸、没有资料,他和有关同志凭着自己的经验,探讨着把它们完善;没有进口配件,洪讵说:“我们用国产件代替。”
当时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他们每天要往返100多里,无论寒冬酷暑、风吹雨打,基本上是在露天干活。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他们闯过一道道难关,硬是凭着过硬的技术、顽强的拼搏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终于修复了这批进口设备,使之达到了使用要求。同时,他们完成了设备的液压系统、气路系统元件的国产化改造工作,使这批设备再也用不着依赖国外进口配件了,为企业节省了相当数量的外汇支出。
这批进口冲压设备的修复,没有花一分钱外汇,投产后运转良好,令外商都非常佩服。外商还支付了1万美元的服务费,作为对我方的补偿。
(六)
1987年至1991年间,任汽车研究所所长的洪讵作为轻汽公司发展BJ1041战略的主要参与人之一,主持并参加了BJ1041汽车9种车型的设计、试制和试验鉴定的全部过程。所有重大的设计项目,他都要仔细过问,深入设计第一线,一扎到底。他随同试验车跑遍了全国各地,参与起草鉴定结论。洪讵说:“作为企业,永远不能忘记产品结构的调整。”他以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汽车产品的深刻理解,提出了产品系列化和深加工的主张。他主持开发的BJ1041系列汽车获北京市1992年新产品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为轻汽公司产品转轨换型做出了贡献。 (图三)
(七)
1992年,任生产制造部副经理的洪讵,为扩大产能,增加效益,做了很多工作。在完善生产布局、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劳动条件、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方面,拟定了多项技术改造方案,主持了多项技术改造,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这些方案得到了实施,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992年初,为了使车架分厂的工人摆脱用手工擦拭汽车大梁锈皮的落后操作方法,使工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洪讵和车架分厂的技术人员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利用超声波配合三合一清洗液除油、除锈、磷化的先进技术,对该分厂进行了漆工生产线改造工程。这项工程的竣工,不仅使车架涂装的质量达到了行业蓝皮书标准,而且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大为改观。工人们再也不用担心双手脱皮裂口,默默忍受强洗剂腐蚀皮肤的痛苦了。洪讵说:“一个技术人员能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得到改善,是最大的满足。”
为了更好地利用已经建成的“七五”改造设施,他提出了提前启用车身和车架的冲压设施,并提出把北京厂区的冲压件生产全部转移到顺义厂区的方案和措施,得到了上级领导采纳,为彻底实现“七五”改造项目,并为企业进一步挖潜增产创造了可行的条件。此外,他还组织了提前启用从美国引进的4000吨压力机的技术改造工作,为进一步扩大车架生产创造了条件。(图四)1992年,他积极协助有关领导及时解决影响增产的各种具体技术问题。他根据每月的生产情况分析产品性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增产指标,使轻汽公司本年度的四次增产调整工作顺利实现。
回想起1992年北轻汽公司生产系统进行的八项重点技术改造,洪讵感触颇深。他说:“我们投入800多万元资金,换回了几千万元的利润,靠的就是科技进步,靠的就是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和有才干的工人师傅。用科学技术促进技术改造,才是增产增效的出路。”他还说:“技术人员一定要深人生产第一线,和工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那里有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从洪讵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自信、自强、自立、自尊的工程技术人员形象。
二十年来,洪讵把自己的技术和技能无私地献给了企业,创造性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成为轻汽公司技术上比较全面的高级工程师。洪讵在1980年荣获机械工业部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多年来,他数次被评为北京市经委系统、北京市汽车工业总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者,1989年被市总工会评为爱国立功标兵和北京市汽车工业总公司先进生产者,曾几度获得晋级奖励。1993年,洪讵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为了汽车工业的兴旺发达,为了北轻汽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洪讵和有关人员一起,追逐着一个接着一个的奋斗目标,描绘着更加辉煌的蓝图。
洪讵工作简历
安徽省安庆人。1939年出生。农工民主党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国务院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得者。
1962年清华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毕业。历任北京工业学校教员,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北京轻型汽车公司技术员、工艺科长、汽车研究所长、制造部副经理、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总工程师,1999年退休。2008~2012年任泰国SMM公司驻北京办顾问;2014~2016年任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顾问;2004年至今、任中国国际招标公司机电产品专家组成员。
长期从事汽车设计制造,专长于车身技术;2008年从事CNGV方面技术工作,目前是农工民主党北京CNGV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天然气车船分会技术顾问;是四项天然气高压气瓶和气缸专利发明人;目前从事着钢丝缠绕结构超高压(35Mpa)气瓶产品研发,从事着在CNGV车用气瓶中充装LNG的技术研究;担任着天然气汽车产业技术升级及应用研究的课题顾问。愿与大家共勉。
联系方式:15501149896;010-68719918;hongju39@163.com
通知通告
企业宣传片
会员之窗
推荐企业
专家视点
作者: 2019-02-14 15:52:52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