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朝全撰文认为:国有石油公司肩负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政治责任,既要兼顾当前的油气保供、提质增效,又要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推进能源革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重大的系统工程。
刘朝全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能源革命的声音,似渔阳鼙鼓,动地而来。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欧洲发达国家纷纷宣布2050年前(或更早)实现碳中和,也要求相关方采取措施;国际石油公司在可再生能源上也加大了投资力度。中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承受了很大压力。
2020年9月22日和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发出了中国声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庄严承诺。
国有石油公司肩负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政治责任,既要兼顾当前的油气保供、提质增效,又要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推进能源革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重大的系统工程。
推进能源革命的核心是推进能源转型,如果不努力推进能源革命,我们将很难迈过一些门槛。
阻碍能源转型的不同声音
当前,油气行业处境较为困难,但阻碍能源转型最为显著的,是少数人的以下观点。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顾不上转型。今年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最困难、最难预测的一年。对油气企业而言,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国国内油气消费量减少;在中国控制住疫情之后,以欧美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却在新冠肺炎疫情第二波蔓延中控制不力,经济遭受重创,导致油气消费量价齐跌。
新冠肺炎疫情的结束时间不取决于最先控制住疫情的中国,也不取决于随后研发出疫苗而逐步控制疫情的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未来也许还会有第三波疫情,将在发展中国家持续,在他们自身的努力和国际社会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才可能控制疫情。如此,世界经济才可能逐步恢复,油气行业才会逐步进入正轨。
这一期间对油气企业的经营构成重大挑战,部分人产生了以下观念:常规增长都困难,抗疫增长更艰难,三利两率考核压力这么大,那里还顾得上能源转型!
能源消费现状产生“安乐窝效应”:中国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在今后10年不会改变,而且,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目前看不到下降的迹象,总体缺油少气,国家仍然鼓励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增储上产,我们把油气搞好就行了;我们本来是搞油气的,转型也不会;油气作为化工原料,在碳中和时代也是必不可少的;搞油气的,怎么能自己唱衰油气行业!
这些观点非常有害。
打破阻碍能源转型的惯性思维
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以“三桶油”为代表的管理层务必要清楚了解:人的意识支配行动。意识不到位,会因为困难多、业务惯性、知识刚性、舒适区惰性,在具体工作中仅仅以声响应,而不是以行动
落实,严重阻碍能源转型的推进。有困难、条件不足不可怕,要拿出大庆创业的精神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柯达胶卷面对数码相机,摩托罗拉手机面对智能手机,即便其内部有的人看清了大势,但都发生了“困难多、业务惯性、知识刚性、舒适区惰性”而产生的不作为现象,终被迅猛的时代进程淹没淘汰。
当前,可再生能源迅猛发展,从供给侧看,经济上,一些太阳能、风能的发电成本已经具备平价上网条件,部分先进企业的上网电价甚至远低于煤电。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尽管有许多不足,比如电量不稳定会冲击电网输配、储能技术尚待完善、消纳不充分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产业政策的配套、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会在前进中逐步得到解决。
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的汽车持续大幅增加,将直接冲击传统的燃油汽车甚至LPG、LNG燃料汽车,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比现在大幅下降60%左右,尽管石油的化工属性仍在甚至会加强,但以40%的消费量,如何能够支撑起目前以“三桶油”为主的国有油气企业的运转和发展?目前有困难,疫情使油企更困难,相比能源转型给石油国企带来的威胁而言,只能一方面努力搞好勘探开发、提质增效,另外一方面打起精神加倍努力,闯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活路,而不是不管风云变幻,遇到困难就放弃、回到老路走到死。
国有油企能源转型的具体建议
不同企业能源转型的路径不同,但总体趋势会殊途同归,即走向能源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以中国三大油为主体的国有石油企业,宜结合自身特点,在没有现成路径的情况下努力探索。对中国石油而言,既要把目前的勘探开发搞好,处理好当前增储上产、保供、保效益的问题,同时必须在能源转型上下大工夫,解决未来的出路。这的确很难,但不是无路可走,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成立专门的清洁能源公司。目前,中国石油没有专门的清洁能源公司,由于上游油气勘探开发是主业,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在各分公司很容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忘掉”。通过机构改革设立这类公司,就像中国石油为数字化、智能化以中油瑞飞为基础整合而成立昆仑数智公司一样,尽管专门的清洁能源公司目前不具备类似于中油瑞飞那样的现有基础,但专门投入、专门培育,在能源转型的大环境下,一定可以取得成果。有了专门的公司,专司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其资金、管理就不会被挤占,为了未来的长远发展,这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保证必要的投入。目前国际石油公司在新能源上的投入,约占其投资的2%~5%,以中国石油的投资体量,可以根据新能源公司的业务研发、收购并购等情况,逐步达到这一比例。开始的时候,考核可适当放宽,在有效益后继续加大投入,严考核。探索可以失败,但不能因失败而停止探索。
引进必要的人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的专业人员转行去做风、光、氢能等项目,多半不现实,引进相关技术、管理人才是必然。
契合自身优势从开发与利用地热起步。中国石油有大量的钻井和工程建设队伍,还有大量的停产油气井。新能源中,地热开发利用也需要钻井和工程建设,这与中国石油的优势契合;还有一部分停产的油气井,可否考虑加深改造成地热井,将会因协同效应而大幅降低成本。
油气田局部使用太阳能、风能。油气田在野外,油气水分离、处理、输送,需要用大量的电力,有的地方甚至用原油、柴油、天然气发电,能耗、成本不低。可否在一些地区(如西北)的新建场站,建设一些太阳能、风能的发电设施,为生产生活提供能量,既降低能耗,又降低成本。
进行必要的改革。中国石油体量大,在国企改革3年行动计划中,遇到的核心堵点是三项制度改革,目前还没有看到大的行动,也未见实效。但在清洁能源公司中,这是一个增量公司,可以比较方便地实行增量改革,在激励上,可以有增值持股、分红等措施,对于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工资总额等方面羁绊少,改革的步子可以迈大些。何况清洁能源行业,民营企业的份额远高于油气上游行业,市场化程度高,易于接轨。
太阳是最大的地外能源,地球上的能源多来自太阳,小公司可以做一些小众能源,而中国石油这种大能源公司,除了油气之外,今后的新能源多半离不开太阳能、风能,还可能与氢、电等融合,多能互补。
如果新能源公司探索成功,今后,新能源会成为中国石油的主业。在实现碳中和之时,新能源公司一定会成为不亚于Petrochina体量的公司。
离此也就不到40年的时间,鼙鼓催人奋进。百年企业,需要有长远眼光。真心希望,国有石油企业尽快统一认识,拿出切实行动,探索创新,不断推进,进而实现能源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贡献。
本文来源丨石油商报
北京市中燃联信息咨询中心近期培训:1、燃气行业客户服务管理提升及优化高级培训班,2021年1月18-20日,广州;2、燃气行业大数据分析应用解决方案研讨班,2021年1月20-22日,广州;3、大力提升燃气企业安全管理的领导力和执行力高级研讨班,2021年1月20-22日,广州;4、城镇燃气规划编制实操技术高级培训班,2021年1月20-22日,昆明;5、燃气计量管理及如何促进准确计量专项培训班,2021年3月16-19日,苏州;6、LNG国际采购贸易(采购、合同、核算、套保)及拼单联合采购实操高级培训班,2021年3月17-19日,苏州;7、燃气行业安全运营管理与应急管理专项培训班,2021年3月17-19日,长沙;8、燃气行业大数据分析应用解决方案研讨班,2021年3月17-19日,苏州;9、天然气直供发展趋势与操作实务专项培训班,2021年3月24-26日,合肥;10、LNG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及风险管控高级研讨班,2021年3月24-26日,合肥;11、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纠纷实务处理专项讲座,2021年3月25-27日,合肥;***非金属PE焊工每月中旬考试,河北,请提前报名******管道腐蚀与防护从业人员阴极保护CPL培训,欢迎咨询报名***欢迎大家参加学习,报名热线:13488648078(微信同号) 张老师
通知通告
企业宣传片
会员之窗
推荐企业
专家视点
作者: 2021-01-05 14:28:14 来源: